荷蘭讓我最期待的食物是 - 鲱魚 haring,生魚經過醃漬,伴著洋蔥,最道地吃法是抓起尾巴,以吞劍般姿態食下,原本以為是大街小巷中都可見的在地美食,到了當地打破了原本以為,只見三明治或是薯條攤位。
在方塊屋,遇到唯一台灣人,也打探起鲱魚的消息,她在阿姆斯特丹的馬雷吊橋有吃過,如果梵谷美術館不必排隊購票入場倒是會考慮去阿姆斯特丹,最後還是選擇在荷南遊覽,之後談論或是想到沒吃到 haring,居然有點心痛的感覺,原來除了感情外,食物上的遺憾也會帶給人這般感受。
與購物中心結合的Utrecht車站,倒是比較喜歡單純點的火車站,簡單的在站內設置書報攤或小商店,走出站外可見伴隨著當地居民日常的交通驛站樣貌。
異國,瞥見東方臉孔,總讓人多些關注,尤其是遇到困難時,在操著不熟悉的語言困頓數天,得到連珠炮講出中文的快感,也得到了幫助。
在荷香港人的熱心指示下,找到了主教堂,附近有許多藝廊及文藝店,隨機走進一間文藝店,方便帶走的就是明信片及卡片,越挑越多,越逛越喜歡,帥氣的店員也越看越喜歡 (哈),最後在理智下,難以取捨的把一張張明信片放回架上。
看過網友分享主教堂附近的pita店 - Dimitri Petit,很幸運在晃蕩間剛好經過,店員還在備料,默默的搶了頭香,誤以為要挑選pita餅皮,因為沒看到白色烤餅,指了指乳酪餅,再選雞肉口味,店員開始用長柄刀削下轉輪上的雞肉成薄片,不是口袋餅而是攤開的圓形餅皮上鋪放洋蔥絲、番茄片、萵苣、雞肉及白色sadziki醬,外層再裹上鋁箔紙。
出來時,拿著熱呼呼pita及意外的酸菜乳酪餅,帶點韌度的香Q餅皮,搭配烤得酥香較鹹的雞肉片,生菜中和掉那鹹度,sadziki醬穿插其間,爽口不膩,在運河旁的長椅上享用著,附近鴿子有點唬視眈眈的在周圍徘迴。
多點的酸菜乳酪餅也很美味,層層酥皮充滿著乳酪香氣,內餡酸菜與酥皮乳酪的交織味。
焦糖煎餅 Stroop Wafle,荷蘭特色小點,當地的吃法是把焦糖煎餅置於茶或咖啡杯口,緩緩上升的蒸氣融化焦糖,半融化狀態食用很棒,肉桂及焦糖香氣瀰漫口中再喝上茶或咖啡,最高!
Bread Bread Bread !!!
每日每餐都有點難逃麵包的魔掌,會用魔掌這字眼,代表無數次經驗累積而成厭倦,但一個人旅行,確實三明治是最經濟實惠的選擇,而另一種吃法讓我解套,就是 Bread & Soup 的組合。
品質有一定水準的麵包,沾上味道豐厚濃湯,讓浸濕的麵包更容易入口,也添增口味多樣化,同時又滿足對熱食的饞。
在大部分吃到冷食及寒冷天中,熱湯變得很迫切需要,想到在布魯日找到有賣熱湯的餐廳,很開心的踏入店家,那時候的回答是還在準備,大概30分鐘後會完成,30分鐘後再度來到店裡報到,店員卻說今天不賣湯,除了身寒也心寒。
比利時,印象深刻的是啤酒及巧克力頗受好評,殊不知也蠻會炸薯條的,而且餐點附餐薯條都給得很大方吃不完,經過二次油炸酥脆口感,再搭上不只有番茄醬的各式沾醬。
French fries !! 薯條誰發明 ?
淡菜 + 薯條 是在比利時常見組合,Mussel 也列為必吃佳餚,聽說英文字母有 " r "的月份是吃淡菜的季節 ,無緣吃到比利時淡菜,倒是可到八里吃孔雀蛤,但相異調味。
鬆餅,二分為布魯塞爾鬆餅 (Gaufre de Bruxelles) 及列日鬆餅 (Gaufre de Liege) ,前者呈長方形格狀,口感較輕脆,後者呈橢圓形格狀,口感較紮實有嚼勁。
鬆餅,二分為布魯塞爾鬆餅 (Gaufre de Bruxelles) 及列日鬆餅 (Gaufre de Liege) ,前者呈長方形格狀,口感較輕脆,後者呈橢圓形格狀,口感較紮實有嚼勁。
前往列日品嘗列日鬆餅,位於 Place Saint Lambert 附近窄巷的 - ANDRE鬆餅店
荷比的 食 食 刻 刻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