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時候很喜歡高雄中華路上的 珍珍珍日本拉麵 ,當時覺得濃厚的湯頭配上軟嫩叉燒及帶Q勁的麵條,這美味讓人幸福不已 ,也對於地獄拉麵、正油拉麵這些口味和名稱感到新奇及躍躍欲試,這家拉麵店至今仍位於中華路上,但是否再度回味會有同樣美妙感受,充滿著不確定,但至少回憶是美好的。
學生時期,常常光顧逢甲福星路上的 - 九州豚骨拉麵,那時最喜歡奶油玉米拉麵,那種鹹甜奶台式拉麵味,符合學生超值需求及天冷會想來一碗的拉麵。
道地的日本拉麵,在漂洋過海後,另起爐灶,有些在口味上做了妥協,常見的是鹹度的調整,或是後續品質控管不佳,塘心蛋成全熟蛋,湯頭變稀薄,當然口味這事很主觀,就像是飲料可以半糖三分糖半冰少冰,也出現了可以選擇麵條硬度及粗細、湯頭濃淡、要蔥不蔥等客製化口味拉麵店,像 -
樂麵屋
選擇讓人感覺彈性,也可避免不合口味的困擾,個人很偏好豚骨拉麵,在樂麵屋第一次吃到叉燒焦蔥豚骨拉麵,當時的感想是,濃厚的豚骨湯頭,加入焦蔥讓湯頭更活潑,且有脆脆口感及蔥香氣,加上基本的塘心蛋及筍干,最後評語 - 一碗好拉麵 ( 真詞窮,擦汗 )。
山小屋 ( 已歇業 )
來自日本九州的連鎖拉麵店,店名容易讓人誤會,點餐時,可以選擇麵條軟硬度,這裡的麵條是麵粉、鹽、鹼製成的中華風細麵。
特製黑魔拉麵,麻油加上大蒜洋蔥慢火酥炸製成黑麻油湯頭,微苦且香,最後評語 - 很特別( 哈 )。
拉麵店如雨後春筍般一家一家在台北開張,尤其是去年,也讓人注意到 W soup 豚骨及魚介系湯頭合一的拉麵口味。
麵屋緣
來自京都,淡雅樸實的店面,煮麵及吃麵都在檯面上進行,可看到店員炙烤叉燒,麵條是帶殼小麥研磨而成,可稍微吃到顆粒感, W soup 湯頭其柴魚風味更顯厚重,有沾麵及湯麵可選擇,據說沾麵比湯麵多添加了神祕醬汁,可以感受到講究 " 醫食同源 " 及熬製多時的濃稠湯汁,配菜是蔬菜、苜蓿芽及炙燒梅花叉燒,那時因為禽流感,塘心蛋更改成熟蛋。
選擇了湯麵,全麥麵條Q彈及口感帶點驚喜度,但湯頭滋味不是我的菜,吃完反而有些空虛,更喜愛豚骨風味較濃厚的拉麵。
麵屋輝
來自大阪,以濃厚鮮魚風味豚骨湯頭 - W soup 聞名,搭配自製麵條,主要販賣拉麵(細麵)、沾麵(粗麵)及擔擔麵三種,以為拉麵不含叉燒,所以點了叉燒拉麵。
叉燒給得大方,厚實且大片,肥瘦均分,口感軟嫩,但吃多了會湧出股豬肉味,肥肉部份則感覺有點膩口;湯頭則是一入口可以吃到柴魚香氣,但漸漸的只餘有豚骨風味,湯頭鹹度不算太鹹,自製麵條有彈性,但不驚艷,整體而言普通,但值得誇讚的是,不收一成服務費,因拉麵店的服務費,讓人感覺收得不符實。
屯京拉麵
長據在心目中的第一名拉麵,來自東京池袋,店內裝潢有點日西合併,一入門會響起店員元氣滿滿的招呼聲,這對我來說很加分,檯面上放著不販售的泡麵,那為何放? 看著電視上反覆播送日本節目對拉麵店的介紹,泡麵跟影片介紹似乎是名氣的認證,不過最實在的,還是要拉麵好吃,還真的好吃。
最喜歡東京豚骨拉麵,強烈建議要加料70元,加上京蔥、叉燒及黃金蛋,炒過的京蔥多了香氣少了些嗆辣感,跟麵條及豚骨湯一起入口,很涮嘴,黃金蛋是合格的塘心蛋且帶有燻香氣,加分! 叉燒肥瘦適中,還不錯,最棒的是店家自製的捲麵,口感Q彈又容易吸附湯汁,豚骨湯上飄浮著豬背脂,嚐起來沒有豬腥味,只有濃醇香,充分展現了豚骨最迷人的濃郁口感。
也小嚐了魚豚豚骨拉麵的湯頭,有濃濃的柴魚香味,但喝起來有點油膩,還是喜歡豚骨湯頭單純風味,另外,點拉麵加價50沙拉部份,醬汁有濃厚蒜頭風味再有誠意的放上切碎叉燒,是蔥薑蒜愛好者會喜歡的重口味沙拉。
日本拉麵在台灣 II,待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